《明朝那些事儿》读后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读后
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读后
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读后

随着崇祯的上吊,明朝灭亡了。在我来说,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也看完了。

  这是一部宏篇巨著,共有七册,140多章,从洪武开国,到崇祯覆灭,历时276年。我花了两个月,才断断续续全部看完。到头来,只留下一声叹息!

  早在大明公司(作者侃称)开业之初,朱大老板为着公司的千秋大业,在总结前朝失败教训的基础上,对公司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,废除了丞相,建立了内阁,还设立了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……在当时,这个制度不可谓不先进,不可谓不完备。然而,大明公司也只运行了270多年,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。

  对于明朝的灭亡,后人有各种各样的分析评价,原因千条万条,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,这就是:气数已尽!

  最后一任老板崇祯接手这个烂摊子,不可谓不努力,不可谓不勤奋,他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,亲自处理各种大小事务,带头过艰苦朴素的生活,肃清了阉党,平息了党争,整顿了吏治,同时也起用了一大批如孙承宗、袁崇焕、卢象升、杨嗣昌、洪承畴这样的能人。然而,面对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,他的所有努力最终都付之东流。此时的大明江山已病入膏盲,大势己去,气数已尽,回天无力,纵然千般辛劳,万般努力,使尽浑身解数,终将无济于事,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。

  “气数已尽”已然成为大家对明朝灭亡的共识。然而,这毕竟是唯心主义的说法,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,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,或者说是不够的。那么,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,是不是也可以分析归纳一下呢?当然是可以的!我认为明朝的灭亡概括起来至少有五大败:

  一败于怠政。崇祯是勤奋的,也是辛苦的,几乎没过几天好日子。但他的几位前任,则潇洒多了,从嘉靖开始,皇帝就不怎么管事,天天忙于炼丹求仙,追求长生不老,到万历则干脆20多年不上朝,尤其是到了天启,则整天忙于做木工,完全不理政事,任由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,胡作非为,残害忠良,这样的朝廷,焉有不倒之理?

  二败于党争。自从嘉靖开始,朝廷里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帮派,到万历达到顶峰,如东林党、浙党、齐党、楚党,乃至后来以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。每一个党派都是一个利益集团。全国上下各级官员绝大部分卷入了各党各派,为着各自的利益斗得昏天黑地,你死我活,那管人民福祉,江山社稷?

  三败于太监。太监本是皇宫里的佣人,是为皇帝后宫服务的。但是,有明一代,太监的角色远超于佣人,成为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。皇帝利用太监制衡大臣,太监则利用与皇帝朝夕相处的优势,大肆干预政事,左右朝政,有时甚至可以替皇帝发号施令,连内阁大臣都必须俯身其下。国家机器被一帮没有文化、不讲操守、不知廉耻,甚至身体都有缺陷的人把持,会是怎样的结局呢?

  四败于言官。言官制度也是朱元璋设计的,其本意是用来监督政府,防止国家治理出现偏差。这个制度的设计,本意是好的,但正如真理再前进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一样,好的东西没有运用好,用过了,就会成为祸害。明朝的言官品级不高,权力却很大,他们不仅可以议论六部官员,还可议论内阁大臣,甚至连皇帝都可以议论,可以说天下没有他们不能议论的人和事。这些言官,如果都能秉持公平正义和国家利益,那还罢了,但问题就在于,不仅言官的素质良莠不齐,言官议政的动机也各色各样,鱼龙混杂,有很多并不是真正出于正义或国家利益,而是出于个人私利或其他见不得人的目的,尤其朝廷出现党争以后,这些言官便成了党争的工具,内斗的急先锋。言官不参与具体事务,却可以对从事具体事务的人指手划脚,评头论足,并且还有相当的影响力,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事情的成败或当事人的命运,所以这样的言官制度,其破坏力是非常大的。袁崇焕的被杀,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言官制度的恶果。所以有人说:言官之害甚于阉党。

  五败于天灾。所谓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,一个朝代要终结了,各种麻烦事也就接踵而来,这虽然仍有一点唯心主义的味道,但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。东北方向的清军日日坐大,不时骚扰威胁,甚至打到了北京城下,国家岌岌可危。这边没有消停,西北又连年大旱,赤地千里,民不聊生,几个人振臂一呼,成千上万的难民就聚集拢来,揭竿而起,洪水猛曽般四处袭扰。这样外忧内患一哄而上,崇祯疲于应付,拆了东墙补西墙,补来补去,最终连整个大厦都倒了。西北的灾荒给了将倾的大厦以最后一击,明朝最终还是倒在了西北农民起义军的脚下,应验了开国时一算命先生的预言:成于东南,亡于西北。

  明朝灭亡了,最终留下一声叹息。其实,这也是历史的规律。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,自秦汉以来,每一个朝代最多也就是两三百年的国运。明朝经历了270多年,已然是很不错的了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它的覆灭,跟人的寿命一样,也算是大限已到,寿终正寝了,不值得过多地悲伤和感叹。

  然而,尽管如此,对于其覆灭的原因做一些总结也是有必要的。因此,我不揣浅陋写了这些。以上所说,其实前人早就总结过了,我也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。能够通过读这本书,了解明朝的兴衰过程,大致知道一些得失成败的因由,并由此引发一些思考和启迪,也算是我披读此书的收获,它告诉我,这部书没有白读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